联系我们
- 浙江省产品与工程标准化协会
- 联系人:叶女士
- 电话:0571-82359257
- 传真:0571-82359257
- 手机:15158100579
- 地址 :杭州市萧山区金城路288号金地德圣中心15A层
标准助力公共卫生能力建设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技术保障 ——浙江省公共卫生标准化试点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公共卫生工作技术要求高,内容涉及面广,队伍素质发展不平衡,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为加强公共卫生标准化体系建设,2018年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启动公共卫生标准化试点项目,目前该项目圆满完成建设任务,累计汇编标准1040项,制定标准27项,其中国家标准11项,地方标准5项,推广单位2000余家,培训3200余人,服务12000余人次,成功支持保障浙江省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有效提高我省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水平。
一图一码助力传染病精密防控。2019年12月,我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发团队第一时间组织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等浙江省地方标准,以及《疫情风险评估五色地图管理规范》和《传染病防控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两项全国首创的“精密智控”标准。“一图一码”有序促进复工复产,为全国新冠疫情的防控贡献浙江力量。新冠肺炎期间,通过视频会议、OA系统及指导现场疫情处置等方式,推广《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和防控技术方案》,培训1200余人。此外,研究人员还在全省多地进行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防控标准化现场指导,实地指导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病媒生物标准化操作。2019年在台风利奇马灾害来临之际,赴仙居县等地指导当地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一册五法筑牢实验室生物安全底线。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确保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的研究团队有效整合国内外各类标准20多项,研究制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评价体系》,在全国率先采用现场观察法、询问法、核对法、操作法和检测法等五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风险评价,用一本安全检查手册的形式快速方便提高实验室规范化建设水平。今年2月4日,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新冠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网络培训,在2000多家实验室进行推广使用,全省130多家从事新冠检测的实验室人员全面覆盖,在确保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质量的同时,实现了实验室人员零感染。
高精安全检测法守护百姓餐桌安全。研究人员新修订《食品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标准,指导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杭州站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南方测试中心建立方法,帮助解决农药残留多组分检测色素干扰,采取现场培训新方式扎实推进标准化理念,有效提高了实验室检测各种农药残留回收率(达80-120%),保障了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百姓餐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追溯码确保药品全流程安全规范。浙江省物品编码中心开发建立了药品器械追溯码,对医疗器械整个生命周期赋予唯一的身份标识,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有利于不良事件的监控和问题器械的召回,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药追溯标准化试点《高风险药品全生命周期精准管控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守护万家健康。为做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课题组在桐庐县中医院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县疾控中心在桐庐旧县(街道)卫生院设立基层试点单位,通过制订《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规范》和《居民健康教育服务规范》等有关标准,开展了签约十类人群上门服务、每月“固定服务日”、宣传月活动,累计服务12000余人,为家庭签约医生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该项目由浙江省产品与工程标准化协会、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物品编码中心、杭州市标准化学会、桐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桐庐县中医院等单位联合完成,于2020年6月4日通过专家验收,通过标准制定和推广实施为新冠肺炎防控提供了技术保障,有效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探索了新的技术保障路径。
医疗机构新冠防控现场调查
验收专家参观桐庐县中医院